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国金电子樊志远|腾景科技深度公司专注各类精密光学元组件、光纤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经营稳健,25Q1-Q3实现营收4.3亿元,同比+28%,实现归母净利润6380万元,同比+15%。在光通信领域,公司产品主要服务于电信与数通两大终端。根据FortuneBusinessInsights,24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为126亿美元,预计全球光模块市场将从25年的147亿美元增至32年的425亿美元,期间复合增速约16%。TrendForce预计2025年全球八大CSP厂商合计资本支出超4200亿美元,同比增幅61%,资本投入的增加为光模块等产业链上游环节带来增量需求。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在光通信领域与全球主要光模块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Lumentum、Finisar、光迅科技和苏州旭创等。中际旭创、天孚通信和新易盛25H1收入增速分别为37%、58%和283%,下游客户需求旺盛,有望带动公司收入增长。
坚持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内生外延平台化发展。公司自主研发实现部分产品垂直整合与规模化、低成本量产。在光纤激光领域,公司与行业主要的光纤激光器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主要客户包括世界领先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厂商nLIGHT。24年1月公司收购GouMax51%的股权,并出资105万美元新设境内合资子公司,切入光学测试测量环节,有望充分发挥协同效应。生物医疗领域,公司的滤光片、偏振分束器、透镜、精密光学元组件已应用于内窥镜系统、拉曼光谱仪、眼科OCT等生物医疗器械和设备。消费类光学方面,公司聚焦AR领域,公司开发的棱镜组合、PBS组件、几何光波导组件等精密光学元组件已应用于AR设备中。我们认为随着公司新兴领域业务不断扩张,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腾景科技成立于2013年,2021年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公司是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精密光学元组件、光纤器件、光测试仪器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光通信、光纤激光领域,以及半导体设备、生物医疗、消费类光学等领域。公司发展历程清晰,2013年从光纤激光起步,2016年切入光通信领域,2018年起向多领域拓展。公司营收稳健增长,2017-2023年,公司营收从0.8亿元增长至3.4亿元,2023年公司营收受光通信下游客户去库存影响出现负增长。2024年受益于AI应用驱动算力基础设施及相关的数据中心建设,光通信行业需求恢复,同时公司持续开拓消费电子、半导体设备和生物医疗等新兴应用领域,实现了营收的增长。
     
精密光学元件及组件是各类光纤器件和光模块的基础,通过光学元件的不同组合,可使光纤器件、光模块实现不同的特定功能。公司的光纤器件产品主要包括镀膜光纤器件、准直器、声光器件及其他光纤器件等。公司生产的其他光纤器件,包括高功率隔离器、扩束镜、合波分波组件、各类定制化光学装配件等。
     
按公司主营产品分类,2025上半年,光学元件业务实现营收2.1亿元,占比79%,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5H1光纤器件业务实现收入4376万元,占比17%;光测试仪器业务实现收入1164万元,占公司总营收4%。毛利方面,2025年上半年光学元件业务贡献毛利7866万元,占公司毛利润的80%;2025H1光纤器件业务贡献毛利1570万元,占公司毛利润的16%;光测试仪器业务贡献毛利409万元,占总毛利的4%。
     
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核心管理团队稳定。根据ifind,公司创始人余洪瑞直接持有公司18.29%的股份,通过盐城光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公司5.99%的股份,通过盐城启立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公司1.25%的股份,合计控制公司25.53%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公司管理团队履历丰富,核心成员均在光学光电子行业深耕多年,具备深厚的产业经验和技术背景。创始人、董事长余洪瑞先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师从著名晶体材料学家陈创天院士,并担任行业龙头高意光学高级副总裁,拥有近三十年企业管理经验。首席技术官GAN ZHOU博士同样毕业于清华物理系,曾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问教授,在激光传感与系统集成领域具备顶尖视野;董事王启平先生则在光学薄膜领域拥有近三十年的技术积淀。
公司经营稳健,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4.5亿元,同比+31%;2025Q1-Q3公司实现营收4.3亿元,同比+28%。利润端受战略性投入及部分业务调整影响,近几年归母净利润呈现一定波动。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9%,主要系公司营收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新增关键生产设施的投入使用增加了折旧、摊销等固定成本支出,尚未有效发挥规模效应;并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所致。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937万元,同比+67%;2025Q1-Q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380万元,同比增长15%。
     
公司毛利率、净利率总体稳定略有回升。2020-2023年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呈波动向下的趋势,主要系光通信下游客户去库存影响,海外电信、传统数据中心的需求阶段性放缓。2024年公司毛利率37.6%,同比增长6.8个百分点;净利率15.3%,同比增长3.2个百分点。2025Q1-Q3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为39.1%;销售净利率为15.6%。
     
公司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总体维持在稳定的水平,受业务规模扩大及后期组织整合、拓展海外与新兴市场阶段性加大投入,随着头部客户绑定、渠道成熟后开始回落。2025Q1-Q3公司销售费率为2.8%、管理费率7.7%、研发费率为10.9%。公司研发费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主要系公司对技术平台迭代及AR光学、半导体设备等新兴领域持续投入,持续的研发投入也有效转化为了专利成果,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拥有90项专利,其中包含17项发明专利。
     
光通信通常指以光作为信息载体的通信方式,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支柱之一。整个光通信产业链条清晰,公司的精密光学元件、光纤器件产品,正处于这条产业链的上游核心位置。产业链上游主要由光学材料(如光学晶体、光学玻璃),以及由其制成的光学元件(如滤光片、透镜等)与光纤器件(如准直器、环行器等)组成。这些上游元器件的技术指标水平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中下游光模块和光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因此构成了光通信产业的基础性支撑。在产业链中游,上游的元器件被封装为具备特定功能的光模块与子系统,例如光收发模块、光放大器模块(EDFA)以及动态可调模块(WSS)等。最终,这些模块在下游被集成到光通信设备中,如基站、交换机和路由器,服务于数据中心和电信网络两大核心应用领域。
     
公司的精密光学元组件与光纤器件,是构成中游光模块的核心基础单元。以高速光收发模块为例,其复杂的信号收发功能,本质上是其内部多种精密光学元器件精密协同的结果。这其中既需要CWDM/LWDM滤光片与合波分波组件来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与解复用,也需要偏振分束器(PBS)、棱镜与环行器等元件对光路进行精确的控制与偏振管理,还需要精密透镜、模压玻璃非球面透镜与准直器等对光源进行高效的准直与耦合。因此,一个高性能光模块的实现,高度依赖于上游元器件在精度、可靠性及各项性能指标上的表现。上游核心元器件的技术水平,是决定整个光通信系统性能与稳定性的关键,构成了产业链的核心基石。
光电子元器件正向复杂膜系、小型精密化和高度集成化方向加速演进,为下游光通信产业向更高速率、更大容量和更低功耗的方向升级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在AIGC爆发性增长驱动下,光互联器件向小型化、集成化、低功-耗方向升级的需求愈发迫切,这不仅推动了微透镜阵列(MLA)等新型元件的应用,也催生了硅基光电子、光电共封装(CPO)和全光交换(OCS)等前沿技术的加速落地。
     
AI大模型的跨越式发展正引爆算力需求,进而驱动数据中心光互联技术向更高速率迭代,为光模块及核心元器件市场带来了高增长机遇。在数据中心内部为满足GPU集群间海量数据的高速、低时延传输需求,作为关键载体的光模块正向400G、800G、1.6T甚至3.2T等更高速率的技术方向快速迭代,且需求量同步大幅增长。这一轮由下游应用驱动的技术和需求浪潮,最终将增长机遇传导至产业链上游,为光模块中的精密光学元组件和光电模组市场带来广阔空间。根据FortuneBusinessInsights 的数据,2024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为126.2亿美元。预计该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147.0亿美元,并在2032年增长到425.2亿美元,2025-203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6.4%。
     
在光通信领域,公司的产品主要服务于电信市场与数通市场两大终端应用场景。其中,电信市场主要由通信运营商投资建设,涵盖了5G接入网、城域网及骨干传输网等公共通信基础设施。数通市场则主要面向互联网云厂商,聚焦于数据中心内部及之间的高速数据互联,其市场需求受到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算力增长的影响。
受AI大模型等技术发展驱动,全球主要云服务厂商的资本开支(Capex)呈现显著增长,这是影响上游光模块等算力基础设施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数据,随着AI Server需求快速扩张,全球大型云端服务业者(CSP)正扩大采购英伟达GPU整柜式解决方案、扩建数据中心等基础建设,并加速自研AI ASIC,预估将带动2025年Google(GOOG.US)、AWS(亚马逊云科技)、Meta(META.US)、微软(MSFT.US)、甲骨文(ORCL.US)和腾讯(00700)、阿里巴巴(09988)、百度(09888)等八大CSP的合计资本支出突破4,200亿美元,约为2023年与2024年资本支出相加的水平,年增幅更高达61%。TrendForce预测2026年在GB/VR等AI机柜方案持续放量下,八大CSP的总资本支出有望再创新高,年增达24%,来到5200亿美元以上。资本投入的增加为光模块等产业链上游环节带来了市场机遇。
     
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与全球主要光模块厂商如Lumentum、Finisar、光迅科技、中际旭创等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2023年由于全球电信资本开支放缓及部分客户去库存影响,光迅科技、新易盛的营收出现负增长,2024年开始得益于高速光模块的批量出货,国内光模块厂商的收入强势反弹。
5G与“新基建”构筑行业景气度的基石,提供了稳定的光模块需求来源。整个光接入市场(包括光纤到户、前传和回传)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运营商大约每4-6年就会部署新一代技术。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2025年8月,全国的5G基站总数已达465万个,这一轮建设为光模块及上游元器件行业创造了坚实的需求基础。5G基站部署的增速放缓,但新的增长动力已在酝酿,未来随着运营商将网络升级到更先进的5G版本(5G-Advanced)并为早期6G实施做准备,相关光器件的销售或将再次回升。
     
在城域网与骨干传输网层面,一个由数据驱动的全新升级周期正在开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蓬勃发展,以及“东数西算”等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工程的深入实施,数据流量呈指数级增长,对网络带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100G技术已难以支撑算力网络时代的新业务需求,推动核心网络向400G技术演进已成为行业共识。400G作为下一代骨干网的核心承载技术,凭借其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大的带宽和更优的扩展性,能够为数据中心互联和通信网络提供强大的支持。
激光加工是激光技术的工业应用,将一定功率的激光聚焦于被加工物体上,使激光与物体相互作用,加热、熔化或气化被加工物质,达到加工目的。激光加工是一种典型的无接触式加工,与其他加工方式相比具有后续工艺少、可控性好、易于集成、加工效率高、材料损耗小、环境污染低、高柔性、高质量等显著优点。激光加工设备是集多种高新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几乎存在于所有工业部门,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加工能力、装备水平和竞争能力,因此激光加工设备制造行业是当今各个国家最为关注和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按激光器性质不同,可将激光加工设备分为气体激光器类、固体激光器类、半导体激光器类、液体激光器类、化学激光器类、自由电子激光器类等;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激光焊接机、激光雕刻机、激光切割机、激光打标机等。
     
作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之一,激光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蓬勃发展。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中国的激光产业整体市场规模约2650亿元(YoY+8.8%)。中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和电子制造产业的发展,将使国内激光加工设备市场更具发展潜力,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中国激光设备销售规模约为1017亿元(YoY+8.2%)。
     
国产替代是贯穿中国激光器市场发展最核心的主旋律,本土厂商的崛起正在持续重塑市场格局。经过多年发展,国产光纤激光器已逐步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替代进口乃至出口的深刻转变。本土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正不断抢占国外厂商的市场份额。虽然国外厂商在超高功率市场仍有一定优势,但国产厂商在中高功率领域的追赶势头迅猛,国产化浪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生物光学行业的整合正在上升. 这些技术有助于优化与成像数据解释有关的流程,从而能够更快和更可靠的诊断。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以及生物光子领域,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预计2034年全球生物光子市场规模将达到2201亿美元,预测2025-203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11.3%。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自2020年至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4566亿美元增长到6230亿美元。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增长到6491亿美元。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关注的增加,以及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生物医疗设备市场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推动着配套生物医疗光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壮大。
     
公司的精密光学元组件产品组合,精准契合了高端生物医疗设备对核心光学部件的需求。精密光学系统是实现生物医疗设备检测与成像功能的关键,其质量直接决定了设备的最终性能。目前,公司生产的滤光片、偏振分束器、透镜、模压玻璃非球面透镜、光学镜头/模组等核心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技术壁垒较高的内窥镜系统、流式细胞仪、DNA测序仪、拉曼光谱仪、以及眼科OCT等多种高端医疗设备中。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生物医疗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及高端、高附加值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加速,公司有望持续受益于该市场的规模增长与技术升级。
     
在消费类光学领域,增强现实(AR)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领域,正逐步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技术核心是借助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渲染处理等技术,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构建沉浸式体验。“AI+AR”的融合已成为行业必然趋势。一方面,AI可以增强用户的认知效率;另一方面,AR为AI大模型提供了最理想的、可实现第一视角实时交互的硬件载体。两者的结合有望彻底改变传统的人机交互方式,重塑生产力关系。
根据洛图科技(RUNTO)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消费级XR设备(包括AR和VR/MR)的全渠道销量达14.7万台,同比+ 27%;销售额为4.6亿元,同比+ 26%。根据洛图科技的预测,中国消费级XR市场在2025年有望达到77.2万台的销量。其中,VR在经历连续下行后有望企稳并反弹,预计全年可达32万台,同比+ 20%;AR则在利好市场环境下再度提速,预计全年销量达到45.2万台,同比+ 72%。包括苹果在内的互联网企业、手机厂商等头部企业正陆续推出切入XR领域的新品刺激AR/VR行业正向推动,作为AR/VR设备中价值占比较高的光学显示单元的需求也有望受益。
     
面对AR市场的巨大潜力,公司采取了“当前产品卡位”与“未来技术布局”相结合的策略,旨在构筑从核心元器件到光机模组的垂直一体化优势。在当前阶段,公司已凭借其在精密光学领域的积累,向市场提供应用于AR设备的棱镜组合、模压玻璃非球面透镜、PBS组件及几何光波导组件等核心元器件。更重要的是,公司正前瞻性地布局下一代核心技术,其AR纳米压印衍射波导片及光机模组已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并处在持续迭代中,其中AR光机已实现小批量生产。此外,在智能驾驶领域,公司也向部分激光雷达客户供应少量精密光学元组件,应用于激光雷达光路传输系统。
光刻机为半导体设备市场占比较大的品类之一,对于精密光学元件的需求也较多。从细分产品来看,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为半导体设备主要设备,根据SEMI的数据,2024年光刻机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占比为20.1%,并且随着芯片的制程迭代,这一占比或将持续提高。
     
美日荷对中国光刻机持续进行管制。美国早在2018年就开始施压对华高端光刻机的出口,之后又陆续出台“1007新规”等针对政策,限制对中国出口先进制程芯片设备,同时联合日本荷兰制定相关出口条例共同对华进行产业封锁。在美日荷对中国芯片产业封锁不断升级的情况下,卡脖子的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越发迫切。
     
量/检测设备为半导体制造过程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中监测、识别、定位、分析工艺缺陷,对晶圆厂及时发现问题、改善工艺、提高良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半导体量/检测覆盖半导体制造全流程,其中量/检测设备原理以光学检测为主,同时涵盖了运动控制、光学、电气、精密加工、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晶圆检测设备上游零部件主要可分为运动与控制系统类、光学类、电气类、机械加工件和机械标准件,根据头豹研究所的数据,运动与控制系统类零部件和光学类零部件在晶圆检测设备中的成本占比分别约为21.5%和15.1%。先进设备前端模块(EFEM)、机械手等运动与控制系统类零部件主要从日本等海外供应商获取,而先进光学类零部件主要从日本和德国等海外供应商获取、相关零部件国产化程度相对较低。
公司的核心技术优势源于自主研发并建立起的系统化六大核心技术平台。公司凭借在光学光电子领域深厚的技术沉淀,突破并掌握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涵盖了光电子元器件制造的主要环节,形成了从光学元组件、光纤器件、光测试仪器的垂直整合能力和紧密联系的技术体系,能够为光学光电子各领域客户定制各类精密光学元组件、光纤器件、光测试仪器的解决方案。
     
公司的营收增速与行业整体波动的趋势基本一致,即营收呈现2023年承压、2024年起高增并延续的轨迹。公司凭借“光学镀膜+微纳加工+模组集成”的技术整合能力,快速响应AI算力、智能汽车领域光学元件爆发的需求,且深度绑定华为、中际旭创等头部客户,实现增长弹性。2025Q1-Q3公司的收入增速为28%,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盈利能力的分化源于技术壁垒、业务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公司的毛利率呈回升趋势、净利率也逐步改善,在AI驱动下800G/1.6T光模块、CPO技术落地,叠加智能汽车激光雷达渗透率提升,核心产品需求爆发,公司的毛利率有所回升,但毛利率略低于福晶科技和茂莱光学。
     
随着光通信、光纤激光、科研、生物医疗、消费类光学、半导体设备等下游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全球对光学元件、器件的需求快速增长,也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的进入,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内光学元件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如果公司不能持续进行技术升级和迭代,可能导致公司订单减少,将导致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长不及预期;
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公司境外采购规模及直接出口美国的业务占比较小,短期内涉美关税政策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较为有限。若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主要出口市场关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或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可能导致出口产品被纳入加征关税清单、跨境物流受阻或汇率波动加剧,进而增加国际贸易成本、影响交付效率或产生汇兑损失,可能会对公司相关业务的盈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光学光电子行业是融合光学、电子、材料、半导体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高科技行业,具有产品品种多样、应用领域广泛、制造工序复杂的特点。若公司无法及时跟上行业技术革新的步伐,无法走在行业技术前沿,则公司的技术优势及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存在被削弱的风险。同时,公司新产品的开发和导入进度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公司的收入增速不及预期;
截至2025年10月28日,根据Wind一致预期,4家可比公司2026年市盈率的平均数为156倍,中位数为171倍,当前资本市场对行业成长性的乐观预期已反映在估值水平中。在流动性环境变化、市场风险偏好调整或行业增速不及预期等系统性因素影响下,板块估值体系可能面临重构风险,届时相关企业的市值波动幅度或将显著放大。
证券研究报告:《腾景科技深度:专注光学光电子领域,下游多元布局打开成长空间》
